近年來,各地加強了對分級診療制度的探索,已有近20個省份出臺了分級診療政策措施,啟動了試點工作,部分省市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經驗和模式。但醫改似乎正走入一個怪圈,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
一系列改革舉措成效初顯,但若想真正破解“分級診療”推廣的困局和梗阻,仍須跨越橫亙在改革路上的四座大山,可謂任重道遠。
走出怪圈還需跨過幾道坎?
大城市就診壓力亟須分流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超過77億,比改革之初的49億人次增加了57%,與這一變化相對應的,是我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城市,農村基層地區相對匱乏、醫療水平不高。
究其原因,基層醫療機構存在“技術薄弱”“服務能力和水平存疑”“優秀技術人員流失”等“致命傷”。
想讓患者首選基層,均衡城鄉醫療資源配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是讓優秀醫生‘長’在基層。建立薪酬、編制、晉升等多方面的有效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人才。
多點執業難撥醫生興趣
醫生多點執業,有利于發揮和利用優質醫療資源、提高醫務人員收入水平、引導就醫人群向基層轉移,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鼓勵多點執業”的政策導向逐步明確。
然而,多點執業在實踐中遭遇諸多困境。原因在于目前國內醫療機構的設置,絕大部分醫生隸屬公立醫院,其多點執業與所在事業單位工作之間的矛盾難以規避、調解。
應全面從頂層設計出發,協調整合發改委、衛生、社保、財政等相關部門,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盡快出臺多點執業收費標準,完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對于醫生多點執業,我們仍需開放、開明、開竅。
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普通疾病患者轉向基層就醫。然而,根據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及藥物目錄,包括慢性病管理和康復在內的大量安全、有效、價廉的“非基本”藥品在基層醫療機構無法使用。
因此,要逐步擴大基層醫療機構的用藥范圍。為在制度和實操層面破解這一難題,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社區采購方式外,通過“醫聯體”方式從朝陽醫院轉入所需藥品,打通用藥范圍,有效緩解了藥品受限問題。
而在今后,醫藥分家或將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謂醫藥分家,并非醫院不能開藥方,而是患者無論在大醫院還是社區醫院就診后,憑處方在普通藥房能拿藥。
推動分級診療的一項重要抓手是“拉開醫保支付比例”。當前,全國多地衛生部門紛紛推行“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消費的報銷比例高于在大醫院報銷比例”的政策,通過醫保杠桿,引導患者分流下沉至基層就診,以此撬動分級診療,然而,很多患者并不“買賬”。
究其原因,一是醫保支付級差低,不同等級醫院間的報銷比例額度差別不大。二是醫保支付亟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籌。
而若想真正撬動分級診療,就要發揮醫保報銷的杠桿作用,嚴格執行基層首診報銷制度,因此,出臺并實施“越級就診不予醫保報銷”等規定亟待鋪開。另外,撬動分級診療的關鍵是推動城鄉醫保并軌,因此,要加快推動城鄉基本醫保整合,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
相信優化并適度拉開基本醫保在不同級別醫院間的報銷比例級差,對推動分級診療將會事半功倍?!?/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