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直接吃藥,到醫院還要檢查,太麻煩!”——向來是國人“最簡單快捷”的首選給藥方式和治療常態。
但是阿莫西林、羅紅霉素、氟哌酸、頭孢等等中國家庭中可能常備的“消炎藥”真的是可以隨意使用的良藥么??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出版《中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和細菌耐藥現狀》,展現了近10年來我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格局,并首次曬出2010~2015年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數據:醫院抗菌藥用量強度下降近30%。
其中,住院患者平均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10年的67.3%下降到2015年的39.1%,而手術組從2010年的97.3%降至2015年的64%。醫院嚴控抗菌藥物使用目的何在?
濫用抗生素難題迫在眉睫! 1928年,英國人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開啟了抗生素在疾病治療中廣泛使用的新時代。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全球人口移動增加以及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病菌繁殖進化高速演變,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日益加劇,正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的一項重大挑戰。
那么,如果不加以重視,抗生素濫用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會發生什么?
預計到2050年,抗藥菌感染將成為比癌癥更可怕的疾病,全球每年會有1000萬人因為感染了耐藥菌而死去。而我們對耐藥微生物這一日益強大的敵人卻無可奈何。
耐藥微生物從何而來
當你隨意使用抗生素時,微生物的世界里發生了什么?
(來源:CDC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reats, 2013)
微生物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然而由于近年來的抗生素濫用,微生物抗藥性的發生速度和傳播速度都在大大加快。舊的抗生素漸漸地對很多耐藥菌都失效了。
如果人類可以持續開發出新的抗生素,這可能不會成為問題,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抗生素的研發速度正在減慢。
因此,國際社會正漸漸意識到抗擊耐藥微生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批準了《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全球行動計劃》,目標是盡可能保證長期持續使用安全有效的藥物來有效治療和預防傳染病,這些藥物應有質量保證,并以負責任的方式投入使用。
規范用藥 制度完善是關鍵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抗菌藥物管理問題,無論是政府投入、科技研發,還是合理使用等層面,持續加強抗菌藥物科學管理、減緩細菌耐藥,在規范醫療衛生、農業養殖領域使用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在實現制度保障、數據監測的同時,國家衛生計生委自2011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3年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規定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抗菌藥物品種品規數、使用強度、使用率等管理指標,并對醫療機構落實整治措施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并在2012年8月1日正式實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明確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制度。
在與耐抗生素細菌的這場斗爭中,中國構筑的防線遠遠不止一道。2016年8月2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從國家層面對抗菌藥物的研發、生產、流通、應用、環境保護等各個環節加強干預和監管。
不論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倡議,還是中國政府頒布的國家行動計劃,國際社會還給出了一份相似的解決方案:
11月21日,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海啟幕,此次盛會主題是“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而國家衛生計生委出版《中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和細菌耐藥現狀》,恰恰是直面我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現狀與問題,以開放和積極的態度應對未來細菌耐藥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