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藥并不能一味歸咎于低價,還跟藥品本身的特點有關!
近日,國家衛計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關于進一步推廣深化醫改經驗的若干意見》及各地醫改進展情況。
國家衛計委體改司副司長姚建紅表示,廉價藥短缺問題成因復雜,將采取納入目錄管理、建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定點生產、改革價格管理等措施來應對。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于廉價藥短缺問題。
為何廉價藥頻頻短缺? 廉價藥,又被稱作基本藥物。何為“基本”?總結起來,無非是保證供應、基層能夠配備、國民能夠公平獲得。然而,基于常態性短缺的事實,廉價藥又屢被調侃成“稀罕藥”。
在過去幾年,缺藥的現象反復被媒體報道。事實上,廉價藥可分為“大眾藥”和“小眾藥”,大眾藥(譬如感冒藥)雖然廉價,但以量換價,具有規模效益;小眾藥可以看做救命藥,短缺斷供的問題基本都出在它身上。
廉價藥短缺原因何在? 在這些短缺藥品中,以臨床必需的廉價藥為主,人們稱為“救命藥短缺”。但短缺原因往往歸結為“藥價太低導致企業沒有利潤,所以停產”。實際上,缺藥的情況很復雜,常用廉價藥緊缺往往由多方原因造成:
一、政策性缺藥
在我國,由于醫生、患者、企業和政府之間溝通不足,導致政府不能深入了解哪種藥短缺,因此,有些廉價藥常常由于制度限制引發。比如,2007年4月,國家要求血液制品企業提高產品標準,實施批簽發和原料血漿檢疫期制度……結果導致血源不足,造成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等藥品短缺。
二、管理性缺藥
除了醫院采購藥品時未納入某些藥品,或采購不及時造成的暫時性短缺,還必須破除“以藥養醫”的局面。將控制藥品最高限價變成管理醫保支付價格,推行按病種付費、按疾病診斷組付費等醫保支付方式,建立節約型增收機制。
三、市場性缺藥
包括還未研發的藥、已經停產的藥、產量不夠的藥。對于企業來說,無法盈利可能是主要問題,藥企作為市場主體,要繼續生產這些廉價藥,就必須有相應的利潤空間。
由此可見,市場性缺藥的情況最普遍,對患者影響也最大。
對此,小編認為,必須有一個保障性的銷售渠道,并給予生產廠家合理的銷售利潤,激發藥企的生產積極性。否則,這樣的藥就會消失,患者不得不花費更多錢買更貴的藥,甚至買不到藥。
衛計委為廉價藥短缺“開藥方”
在國家衛計委1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姚建紅指出,要把廉價藥、罕見藥等一些短缺藥品納入目錄管理,包括國家基本醫保目錄和國家藥物目錄。納入目錄后,患者可以通過醫保進行支付。
將廉價藥、罕見藥納入定點生產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措施。姚建紅認為,雖然一些藥品出現短缺,但事實上企業是有生產能力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采取定點生產的辦法,在全國指定幾大藥廠專門生產某幾種藥品,藥廠生產藥品的數量增加,就能夠實現盈利。
姚建紅表示,從醫改以來,衛計委在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過程當中非常注重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有一些成效的,希望進一步堅持和完善。